close
January 14 ,  2016

讓身體學會跟過敏原共處!小兒科醫師:提早讓寶寶吃副食品,更能預防過敏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花木蘭從小就學織布,不僅沒有因為扎到紡錘而昏倒,長大後還能代父從軍。對於寶寶的食物過敏,近年來的理論逐漸偏向「花木蘭」的概念。以往的理論就像「睡美人」一樣,對於容易過敏的食物,採取隔絕、延後的方法,但後來發現這樣反而更容易過敏,就像睡美人被紡錘扎到手指而沉睡。

其實從懷孕開始,孕婦就不用刻意避免對別人來說容易過敏的食物,只要避免自己吃了會過敏的食物就好,哺育母乳的媽媽也一樣。只有少數情況例外,例如有些媽媽喝了鮮奶之後,鮮奶中的β-乳球蛋白可能會跑到母乳裡面,造成會對牛奶蛋白過敏的寶寶過敏,產生血便等症狀,這時候媽媽就得停止喝鮮奶了。

關於幾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在十年前有一種說法:「如果厭奶比較厲害就滿四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如果怕過敏的話就滿六個月大以後再開始吃。」那如果又厭奶又怕過敏怎麼辦?很多人的答案就是滿五個月大開始吃。這樣的說法看似簡單合理,但其實是錯的! 後來的研究陸續發現,滿六個月大才開始吃副食品,不僅無法避免過敏,反而更容易過敏。所以現在如果有人問你,幾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怕過敏的話反而要滿四個月大就開始吃才對。然而十年前的舊資訊一直存在於網路之上和一些人的腦海裡,以至於還是會有新手爸媽接受到舊的觀念。 醫學日新月異,這樣的理論會不會在十年後又被翻盤呢?目前看起來是不會的!因為後續的研究不僅支持「花木蘭」的概念,更藉由在什麼時候第一次吃某種食物和過敏之間的關係,畫出了太晚吃某種食物反而更容易過敏的時間表,就像幫「花木蘭」的概念打下地基,更不易動搖。

以一篇2012年發表的研究為例,如果寶寶在5個半月大後才吃小麥、黑麥、燕麥、或大麥,這些寶寶以後較容易有過敏性鼻炎;如果滿9個月大後才吃魚,或是滿11個月大以後才吃蛋,則不僅較容易有過敏性鼻炎,也較容易有氣喘。 因此,在融合其他研究的數據之後,我編了兩句簡易的口訣:「四米五麥六蛋黃,七肉八魚九蛋白。」方便大家記憶。除了滿四個月大是底線之外,其他時間點要再提前都沒關係。這裡沒有特別把蔬菜水果的時間列出來,是因為滿四個月大後,就可以陸續開始嘗試。蝦子或螃蟹並非一歲前的禁忌,還是可以給寶寶試試看。而一歲前不吃蜂蜜,是因為可能含有肉毒桿菌的芽苞,並不是怕過敏。一歲前不喝鮮奶,則是因為電解質的濃度或比例和母奶或配方奶不同,不適合拿來喝,也不是因為怕過敏。如果鮮奶只是副食品的配角,不至於影響到母奶或配方奶的量,則少量攝取並不會有問題。 我們再回到對食物本身的過敏。

晚一點吃某一種食物,當然在不吃的那段期間絕對不會過敏,早吃的人雖然第一次吃的時間早,第一次過敏的時間也早,但是有較大的機會,對這樣食物產生「耐受性」。兒童對乳品、豆類、雞蛋的過敏,較容易產生耐受性,但是對花生或蝦子就比較難一點了。 以上討論的是針對初嘗食物的時間點、食物過敏、和異位性體質(包括氣喘和過敏性鼻炎)之間的關係。但是「花木蘭」的概念可不能到處亂用,例如讓寶寶處在充滿塵蟎的環境中,並沒有辦法就這樣產生耐受性。因為在與抗原的各種接觸方式中,飲食算是較容易產生耐受性的,其他方式可就不一定囉!

撰文者葉勝雄 醫師 ╱ 文章出處良醫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