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June 22 ,  2015

一場寧靜革命-北榮高危險妊娠事件省思

作為一個從事高危險妊娠的醫師,我有很多話想告訴你。 高危險妊娠很重要,重點是,誰來告訴你,你是高危險?如果你不知道你有風險,那,你的麻煩就真的大了。

什麼是高危險妊娠?

所謂高危險妊娠是指在懷孕期中,母親或胎兒存在有任何不利懷孕結果的情況。高危險妊娠佔所有懷孕比例中大約10%到20%,這中間的危險因素有很多,包括了有:子癇前症、子宮內生長遲滯、早產、前置胎盤等等;或是母親患有腎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自體免疫疾病等等,至於對細節有進一步興趣的同學們,請自行估狗就會找到啦,限於篇幅,很抱歉就不再此贅述。

雖然,高危險妊娠只佔了懷孕中的一小部分,但大家必須理解,處理這些狀況所需動員的醫療資源,卻是比正常妊娠大上許多倍,風險自然也是高上許多(很悲傷的,在現今的台灣,不管對孕婦或是醫師,風險都很高…)。在現今制度下,理所當然的,這類高風險、高耗損率的苦差事兒,就義無反顧的得落在醫學中心身上啦。

沒人想做高危險妊娠醫師

但目前在台灣醫療最令人憂心的問題,就舉這個當例子好了,很傷心的,醫師開一台高危險妊娠的刀,健保給付跟一般的剖腹產差不了太多喔,在醫療成本高耗用率的情形之下,你說說,有誰還願意幹這種事?

你可能要說了,你們這些當醫師的醫德都到那兒去了???(連三個問號)

對不起,不要跟我扣什麼大帽子啦,這種鬼話你信膩?

我的回應是,我必須說,大家的良知都是在的。但讓這世界上維繫下去的正常力量,不能寄望每個人都是德雷莎修女或是史懷哲,好嗎?

我希望我是,但我不能希望每個人都是。請回到地球上來討論,大家有沒有發現,基本上這類的醫療奉獻奬得主都是出現在偏鄉或是第三世界落後國家?但如果一個號稱文明國家的正常供給系統,必須靠有這種所謂的「大愛」才能維繫下去,說實話,那其實也是挺變態也挺悲哀的。

所以,生病的是制度,不是人。好,離題了。

怎麼幫助高危險妊娠孕婦

那接下來的問題又來了,

誰來發現高危險妊娠?

高危險妊娠醫師只能留在醫學中心,等著接受別人轉來的高危險案例嗎?

高危險妊娠不能夠或不應該更早被發現並治療嗎?

三年前,我們一群夥伴一起離開台大醫院自立門戶,很多人以為,我們打算逃離高危險妊娠這塊戰場。而最近北榮胎死腹中的事件,也激起了很多的討論省思與漣渏。當事者的陳醫師最近也離開北榮加入了我們行列,很多人也因此感嘆,又少了一個從事高危險妊娠的醫師。但是,我必須很嚴肅的說,其實這並不正確。


勇敢的戰士不會離開戰場,只會去尋找最需要他的地方。

我不喜歡講什麼大道理,就舉幾個例子,讓大家了解,什麼,叫做決戰於千里之外吧。 過去的我們,經常性的只能待在醫學中心裡面,等著別人把高危險的案例轉過來。但是,我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高危險妊娠如果可以更早被發現,我們可不可以有更好的處置與結果? 就以許多人聽過,但常常並不了解的子癲前症來說好了。 一旦發生了,結果常常都很令人悲傷。難道,我們不能更早發現並予以治療嗎?答案是,95%的子癲前症可以在12週被篩檢出來。如果能夠提早偵測並追蹤治療,我們可以有效降低八成以上的風險(請參考蘇怡寧/與子癲前症奮戰的日子)

誰,應該來做這件事?

理論上,醫學中心應該是醫療前進的火車頭,理應好好來推動這樣新世代的觀念與篩檢。但非常可惜的,過去我們在醫學中心,也很想推動這樣好的檢測。但由於這項篩檢,包括了跨科別的生化檢查,及需具備專業訓練的超音波檢測。即便我們覺得這非常非常的重要,但我們仍然無力能夠喚醒這醫療巨獸,去開啟這樣重要的醫療服務與治療契機。

很遺憾,我只能說,It doesn't work.

為什麼這樣?我也很無奈,兩年過去了,我必須痛心的說,在台灣許多醫學中心仍然沒有辦法好好推動這樣的檢測。而我們,一群離開醫學中心但仍想繼續戰鬥的戰士,靠自己的力量,把它實踐了。

再舉一個例子吧,胎兒心臟異常,在21世紀的現在,許多其實是可以被有效治療的。 但經常性的情況是,出生後才被發現,此時,緊急處理再做鑑別診斷與處置,在措手不及的情形之下,相對的就會大幅影響預後。如果,我們可以透過高層次超音波及早發現這些問題,並做好治療的規劃,常常結果就會好上許多。

誰,來及早發現這些事情?難道這不是我們從事高危險妊娠醫師的工作?

健保制度扼殺醫學進步

但很遺憾的,現今台灣的醫學中心,礙於健保體制之羈絆,對於設備的更新,自然有他為難的地方。但醫療設備技術的與日俱進,卻也是無法被忽視的現實。對我們來說,進行高層次超音波的高階儀器,絕大部分的醫學中心,每家大概就是那一兩台。但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們自己已經擁有六台最高等級之超音波儀器。讓真正想要作戰的戰士,擁有夢寐以求的致勝武器,這正是我們所企盼著的。很抱歉,我無意貶抑任何人或組織,我只是必須殘酷的點出真相。

我也曾寫過一篇文章,蘇怡寧/唐氏症:13周與20周的距離

科學自然有其極限,但我無法釋懷。隨著科技的不斷演進,如果在13週可以被診斷的疾病,為什麼,我們要等到20週才來處理?做這些事情的意義,難道會亞於處理一個前置胎盤大出血的孕婦?

很顯然的,這些工作,都是必須具備高危險妊娠專業的醫師才得以完成。然而,現今僵化的醫療體系,也讓許多人的熱情逐漸被澆熄了。而現實的環境,離我們的理想也越來越遙遠。所以,選擇打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烏托邦,除了逃走的選項之外,大概,就是不得不然的宿命了吧。 醫療或許逐漸崩壞, 但人都在。

關於母胎醫學, 我深信,我們正在進行一場屬於我們自己的寧靜革命。

撰文者蘇怡寧 醫師 ╱ 文章出處元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