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pril 01 ,  2019

癌後新人生 我們與癌的和平共存之道

台灣每5分鐘就有1人罹癌。在癌症面前,每個人總覺得自己是那一個例外,
直到自己生病。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不論是平民百姓,或是企業名人。
所幸目前台灣癌症5年存活率提升到57%,近6成的癌症病人5年後依然活著,
癌後人生愈來愈長,如何展開癌後新人生?3位醫師、名人、企業家遇見癌症後,
各自樂觀積極走過生命幽谷,當再次拾起生命力量時,他們以幫助他人抗癌為職志,
積極地發光發熱,讓自己的癌後人生霞光滿天。

台中57歲張姓女士發現罹患卵巢癌2期,因為她的母親與姊姊都罹乳癌,
醫師以基因檢測發現她有遺傳性缺陷BRCA1基因,再追蹤她的30歲新婚女兒,也發現有遺傳基因突變。
那,是不是要像女星安潔莉娜.裘莉一樣切除雙乳與卵巢抗癌?

(註:2013年,國際知名的美國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切除雙乳,以預防乳癌的發生。 因為她帶有遺傳性有缺陷BRCA1基因。她投書《紐約時報》時說,也計劃進一步接受預防性的卵巢及輸卵管切除手術,以減少卵巢癌的發生。)

答案是不必。
中山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以最新研究報告方法,建議她儘早受孕生產,
產後切除雙側輸卵管,大大降低她罹患卵巢癌機率。
癌症治療不斷翻新改進,或許再晚3年,安潔莉娜.裘莉就不必切除卵巢抗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公布,2018年全球新增1810萬人癌症病患,較2012年增加近3成。
IARC更預估,2040年全球罹癌人數將增至2900萬人。台灣已經追上全球罹癌速度,現在平均每5分鐘就有1人罹癌。

醫療創新為癌症找到新出路

但醫學界正研究各種最新方法對抗癌症,更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處方箋,使全球癌症死亡率下降、存活率提升,
以平抑全球癌症發生率不斷創新高、罹癌年齡不斷降低,讓癌後人生拉長。
譬如,基因檢測及早發現基因變異;AI醫療影像、大數據朝預防醫學前進;
液態切片便於偵測出腫瘤;而免疫療法治癌更為癌症病人帶來新希望。

基因檢測◆及早抓出罹癌高風險群

基因檢測是近年來重要預防方法,用以檢測人體DNA變異,以及提早發現某些疾病對其威脅程度或機率,
如美國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做了預防性的切除雙乳,以預防乳癌。
基因檢測還可用來找出病人適合的標靶藥物,作為治療癌症的精準治療之一。
美國目前強烈建議,三等親內有2個癌症親屬家族的高風險家庭進行基因檢測,以提早發現是否有罹癌基因。
換句話說,醫學以基因檢測及早發現癌症並預防。


液態切片◆抽血就能及早偵測腫瘤

除了基因檢測外,過去病患以超音波、正子、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來偵測腫瘤,再進行切片以確定。
如今,AI大數據可協助醫師判讀影像、液態切片可方便偵測出腫瘤。
慧智基因執行長蘇怡寧說,液態切片是指病患只要定期抽血,毋須照影像片子,也毋須開刀切片取得腫瘤組織,
即可提供有效的資訊給醫師作腫瘤治療的參考。他指出,關鍵就在循環腫瘤細胞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也就是運用腫瘤細胞將它的DNA片段釋放到周邊血液時,醫生可以將這些非常微量腫瘤細胞突變的DNA偵測出來。
因此病患只要抽血即可偵測腫瘤。

微創手術◆讓開刀風險變小

在治療上,因及早發現,腫瘤尚小用微創手術切除,減低病人手術風險。
例如,群創光電榮譽董事長段行建,2017年即以微創手術切除0.9公分的肺癌腫瘤,傷口僅2.5公分,第2天就可以下床了,
「我連續3年開刀,跟前兩年膝蓋開刀血淋淋的痛(相比),這個手術簡單多了!」他強調。

免疫療法◆癌症治療的另一曙光

醫學如巨輪不斷向前,推陳出新的治療方式也挽救了病人性命。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舉例,有位外國病人剛到台灣工作,因腹痛就醫,檢查後才發現,
不只腹部有兩顆黑色素瘤,而且全身都有。後來和信醫院採用兩款免疫藥物,才用1個月,她身上的黑色素瘤都沒有了。
「這真是奇蹟!」免疫療法確實令人對癌症治療充滿希望。但是到目前為止,免疫療法只對少數病人有效。

接受《康建》專訪的黃達夫認為,不論是基因檢測、液態切片、精準醫療、免疫療法等,至今都只看到了一線曙光。
雖然充滿了希望,但也布滿未知與過度的期待。黃達夫建議,病人接受新療法要非常謹慎,務必尋求第2、第3意見的諮詢,以免受騙。
事實上,到今天為止,這些新療法還沒真正提升整體癌症的存活率,他以臨床經驗認為,這三、四十年來,癌症多科整合醫療對存活率的提升才具有實質的貢獻。



(醫療創新讓癌症不再是癌症,癌後人生愈來愈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癌後人生的重要功課,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定期檢查不能忘,首要功課是生活習慣

與癌共存,定期檢查是最重要的方法。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護理長王秋雯記得,一位30多歲的乳癌病人出院後,重回職場後工作忙碌,常常到對岸工作一季或半年。
3個月回診,她常錯過就診時間。後來,個案管理師(個管師)打越洋電話貼心地對她說:「你告訴我,哪幾段時間你會回台灣,我們想辦法幫你調整檢查時段。」
當她回來檢查時,電腦斷層上肺部竟看到一個小小的點,她自己也嚇一跳,後來醫師以微創手術開刀,術後切片證實是腫瘤轉移,還好及時發現、及時切除。

對癌症病人而言,治療結束離開醫院才是抗癌的開始,最擔心的是復發或轉移,過了5年才算真正度過危險期。
「回家後如果你不改變生活習慣,仍然是高危險群,」王秋雯對一名治療前抽菸、喝酒,少蔬果多肉食的病人說。
而個管師與內科醫護團隊,幫助離院後病人調整飲食及不良的生活習慣。癌症病人回家後如何整調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癌後人生的功課。

知名的美食作家梁瓊白把飲食由油膩改清淡,放慢生活步調,改變能做100分、絕不做90分的完美個性,
如今癌後已安度10個年頭,她公開罹癌、治療過程,並創新癌症食譜,寫下5本癌後書籍,鼓勵與幫助癌友抗癌。

台北市長柯文哲夫人陳佩琪醫師,沒有肺腺癌家族史、不抽菸、不住工業區、職業也非高肺癌風險,但仍罹患肺腺癌,
在切除肺腫瘤後,養成出門一定戴口罩的習慣,如今已過了8個年頭。
治療有時盡,生活無絕期。當癌症病人走出醫院後,調整自己飲食、心情與適時的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在癌後人生重拾健康。

 

撰文者嚴珮華 ╱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 第2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