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ay 30 ,  2019

文化建築遇見基因科技|亞洲水泥大樓榮列文化資產

2019年,台北市「亞洲水泥大樓」文化資產價值審議案通過

建築詩人-王大閎 設計手法散發些微表現主義,精緻的細部處理、律動的格柵框架

是早年罕見的鋁金屬預鑄建築,外觀比例優雅,隔間也未大幅修改

為辦公大樓類型樹立了現代建築典範,深受台北市文資審議會委員好評

 


(圖)國家文化資產網-歷史建築-亞洲水泥大樓外觀

亞洲水泥大樓,評鑑為形文化資產中之歷史建築,其審議標準為

「指歷史事件所定著或具有歷史性、地方性、特殊性之文化、藝術價值,

應予保存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

其獨特的建築設計與文化,榮登歷史建築資格
 

(圖)國家文化資產網-歷史建築-亞洲水泥大樓公告資料

台灣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王大閎,是臺灣建築界的傳奇
且與知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為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同班同學,同為1917年生
同為極少數受過完整西方現代主義洗禮的華人建築師,兩人的發展卻有天壤之別
貝聿銘享譽國際,並在臺灣留下了知名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王大閎選擇回到臺灣這塊土地,1953年於臺北成立大洪建築師事務所
作為他一生主要的創作基地,此後四十餘年的時間他專注於從事建築設計
作品涵蓋國父紀念館、外交部、教育部、臺大活動中心、亞洲水泥大樓等
王大閎於2018年逝世,享年101歲,為我們留下歷久不衰的建築風華

1996年王大閎在一篇題為〈雄心與野心:我的同窗貝聿銘〉回憶道:
「……他(指貝聿銘)始終居留異邦,我急於回往祖國。
他胸懷壯志,從紐約麥迪遜大道邁進歐亞,抓緊機會,不顧一切地實現自己的雄心;
我只有野心:在台北街頭巷尾,白日燃燭,追尋一種屬於中華民族的生活與環境,
渴望有一天能完成幾件深具意義的工作。」

兩人曾是同窗,同樣才華橫溢,但選擇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一位留在西方世界創造了不起的成就
另一位則毅然選擇回歸故土,探尋屬於中華自我的現代建築之路

王大閎打造的亞洲水泥大樓,意義已超越一棟歷史建築
當初選擇慧智基因新辦公室之時
由於此建築沒有隔間與樑柱,評估空間相當適合作為實驗室
為了不破壞空間結構,儀器設置、檢體遞送、實驗動線需重新縝密規劃
亦配合西南角之圓形曲線外牆,實驗桌沿著圍牆弧度精密切割成圓弧狀
經歷浩大的實驗室重建工程,慧智基因終於落腳亞洲水泥大樓

現在,我們每日如火如荼進行上千筆檢體實驗
集結母胎兒醫學、基因遺傳醫學、生殖醫學、臨床醫學領域菁英
共同協力以預防醫學角度出發,積極推動基因體臨床研究與應用
翻越舊時光創造新生命,率先發展多項基因篩檢診斷技術
致力讓大眾透過檢測預見未來,提早預防與治療


(圖)慧智基因實驗室

這棟文化建築,融合過去與未來,不僅導入高科技生物醫學檢測技術
同時,也是台灣唯一開放參觀的基因實驗室
每月為民眾與專業人士進行基因檢測導覽解說
您也想飽覽住在歷史建築裡的基因檢測中心嗎?
歡迎您來參訪,一起分享我們的榮耀
點我報名實驗室參訪

※延伸閱讀 文化建築遇見基因科技|建築詩人與醫學博士的靈性火花